Featured image of post 社群时代及其不满:「15年前,网路是现实世界的逃逸之地;如今,现实世界是网路的逃逸之地。」

社群时代及其不满:「15年前,网路是现实世界的逃逸之地;如今,现实世界是网路的逃逸之地。」

社群时代及其不满:「15年前,网路是现实世界的逃逸之地;如今,现实世界是网路的逃逸之地。」

原始文章

来源: 社群时代及其不满 - 黄哲斌 - Facebook

【文长慎入:社群时代及其不满】

最近事忙,疏于更新推特状态。简单说,马斯克继续裁员,包括网路资安人力,直接或间接导致一次全球大当机、两亿名用户个资外洩(尚未确定外洩时间点)、第三方客户端API 也无法使用。

至于马斯克本人,由于特斯拉股价持续重挫,金氏年鑑送他一项认证世界纪录:「史上个人财富萎缩最多」,前年十一月至今,他的财库总计蒸发1820亿美元(你没看错,约五兆四千亿台币)。

元月四日,他不无自嘲或自怜意味,发推表示:「十二个月前,我还是《时代》年度风云人物」。没想到,骨灰级科技大佬、硅谷a16z创投一哥Marc Andreessen回推一张《时代》封面老照片:1940年元月,年度风云人物史达林,弦外之音,英雄或魔头只在一线间,讽刺意味十足。

1940年元月,年度风云人物是史达林,弦外之音,英雄或魔头只在一线间,讽刺意味十足。

重点来了,其实,我的关注焦点不是马斯克推特本身,也从未买过特斯拉或其股票(「买不起」只是原因之一)。我关心推特动向,因为它的种种争议,浓缩反映一整个世代的数位困境。

不好意思,容我讲一下古。

上世纪末,当我开始上网,网路使用者的行为,通常有明确目标感:点开Outlook收信,上新闻网站看新闻,Match.com提供交友配对,雅虎则是所谓「入口网站」,搜寻、拍卖、信箱、查股市,同时提供整合新闻服务。 当我们想找人讨论3C、运动、旅游、时事、电影,则有各式各样的分众论坛(还记得「背包客栈」或「PCDVD讨论区」?),我们在裡面找到志同道合的陌生人群,交换资讯与评价。

再后来,部落格兴起(还有更早的「个人新闻台」),书写成为网路全民运动,我曾形容,每个人都可以经营自己的KTV包厢,吸引听众上门驻足,彼此分享麦克风轮唱几句。

有阵子,HEMiDEMi推推王等书籤网站,解决资讯分散的问题,有点像「钱柜点歌本」前几页的热门点播,让我们追踪自己喜爱的网站或作者之馀,也能发掘热门议题与文章。

风行一时的RSS,则提供订阅与收藏各种资讯来源的方便机制,像是尽职邮差,按铃通知你点开最新文章或新闻。

可是,要命的「可是」来了,当脸书Twitter崛起,以 「社交」 之名,进驻每个人的浏览器书籤与手机首页,上述网路服务,几乎像是中了萨诺斯的弹指,灰飞烟灭。

好,巴哈姆特Mobile01及前述论坛网站还在,只是荣景不若以往;部落格平台几乎全灭,剩下食记与游记为骨干的痞客邦

两相比较,前社群时代,数位世界的驱动力通常是「单一主题」,我们因特定兴趣或需求,各自追求,网路像一个永无止境的自助餐餐台,爱吃什麽夹什麽,吃饱就罢手,抹嘴回到现实世界。

等到社群时代,脸书Twitter像黑洞吸纳网路活动,上网驱动力变成「人名」,亲友同学、名人网红、政治人物、心灵导师,一起混同打包,最后,人人桌上都是一盘大杂烩,我们虽能决定追踪或加好友对象,但演算法主宰了最终菜色。

于是,当我们以为在浏览新闻,其实在随兴娱乐;当我们以为在娱乐,其实在帮网路行销公司增加点阅;当我们以为是网路行销,其实是政治代理人的讯息战;当我们以为是讯息战,其实是一言不合的立场分歧。

社群迷雾之下,关键不只在于我们 「得到什麽」,更在于 「失去什麽」,由于习惯这种被动推播的浏览,我们越来越不习惯主动寻求资讯源,也日益失去 「辨识、鑑别资讯来源」 的耐性;再加上,社群平台擅长以各种介面与机制,极大化用户黏性,智慧手机则推波助澜,让「离线」成为一项定力修炼

这一切的总和,正是「网红与他们的产地」,假讯息、爆系社团、网红声量、聊天机器人,成为当代新兴传播议题

在此一尴尬生态中,「新闻媒体」既是共犯,也是被害者。一开始,新闻媒体欢快拥抱社群平台,媒体组织抢搭脸书「文章快手」的便车,并争相以博取眼球的钓鱼标题与贴文,藉此收割快速流量;欧美记者则纷纷进驻推特,拿140字的推文建立专业权威,吸引数以万计的粉丝。

等到脸书决心远离媒体产业,拼命降低新闻连结导流权重;推特又任意封杀记者,日復一日不堪闻问,媒体组织及个人惊慌失措,越是流量型媒体如BuzzFeed,受伤越重,但已难以逆转数位世界的权力结构。

根据中正大学传播系教授罗世宏最近一份研究,过去十年,美国新闻媒体的网路流量成长十倍,广告收入却只剩一半。至于台湾,近五年,新闻消费者总数与点阅流量不断增长,而且,数位广告量成长64%;讽刺的是,台湾新闻业的总营收,从2005 年的320 亿台币,2020 年降至 157 亿台币,蒸发超过一半。

不难想见,失去社群流量与数位广告营收,越是认真做新闻的从业者,越难生存,必须各凭本事,才能勉强站稳脚跟。

这是一个「资讯纽带断裂」的时代,在各种断点缝隙中,极端意见与仇恨言论趁虚而入,导致各种痛苦虚无,几乎无所逃于天地间。五年前,彭博新闻专栏作者、纽约州立石溪大学教授Noah Smith在推特发了一段贴文: 「15年前,网路是现实世界的逃逸之地;如今,现实世界是网路的逃逸之地。」

这篇贴文迅速爆红,成为网路迷因。去年底,他在个人新闻信Substack发了一篇文章,部分观点与上述论点类近:一个讯息中央化的社群平台,不会是一个更好的网路世界。

(岔题一下,Noah Smith去年底刚来台湾,写了一篇〈在台十一天〉,推崇台湾是「可爱而独特的文明」,大力推荐台湾包容又尊重个人的文化,值得一游。文章连结在留言处,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。)

然而我认为,更糟的是,未来还会更糟。原因有二:一是社群世代断层,二是人工智慧的滥用危机。我的资料夹有篇草稿,标题是〈馆长之后,AI之前〉,打算探讨脸书推特之后,数位世界即将面临的更大危机,以及专业媒体与资讯消费者的因应之道。

不过,本文已经超过两千字,不好意思再落落长,请容我先行收工,下次再续前缘。谢谢收看。 (上文提到的各种连结,我会放在留言处,请大家参考。)

Reference

【马马斯克与特斯拉危机】

【推特近期争议】

【关于Noah Smith】

All rights reserved,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
Built with Hugo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